女童离奇失踪带走她的租客自杀 重重疑点细思极恐(3)
但这个电影在另一个层面告诉你,就是这个连基本的善恶观都没有,对偷窃习以为常的“小偷家族”里,却有4岁小女孩最需要的温暖,在这个家里小女孩开始微笑,开始依恋,开始活得像个人。
而当她终于被“解救”回家以后,那个声称“一直在找她”的妈妈又开始对她各种残酷折磨。
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这个孩子又回到院子里,在风中瑟瑟发抖,遍体鳞伤,又变成了那个目光呆滞的孩子,但她嘴里哼的歌,却是和在“小偷家族”里学到的一首歌……
这个孩子如果没有被“解救”,会有怎样的人生呢?
她小小年纪已经开始学会了偷窃,长此以往,她最终也会成为一个社会底层中挣扎的“非法分子”。
但回到“亲生父母”家,她的人生呢?——我觉得,更绝望。
小偷是不道德的,但是没有爱,则是没有人性的。
这个孩子的亲生父母足以在物质层面给予她更好的满足。但在情感层面,“小偷父母”可以给她“作为一个人”的待遇。
在影片中,当女警跟“小偷妈妈”说:孩子都要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。
“小偷妈妈”冷笑:不是生了孩子的人就可以称之为父母的。
在我的咨询室里,我接待了上千个来访者,最大的体会就是——
我们的人生之所以会出问题,就是因为我们太缺爱了。
其实父母的“遗弃”不一定非要这么戏剧化,不一定非要像前几天新闻里说的“一个妈妈出门想要静一静,三天回来后,孩子已经死亡”。
最大的“遗弃”,就是很多时候,我们的父母只是“衣食父母”却不是“情感父母”。
我们努力给孩子找学区房,努力花所有业余时间陪着孩子去各种辅导班,拼命赚钱为孩子出国留学做准备,这是不是爱?——是爱!
但是不是孩子最需要的爱?——不是!
有人跟我说,在小时候,她很难见到父亲一面,父亲是个事业狂,天天忙着谈生意。他每周回家一次,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她一摞钱。
后来她把父亲给自己的钱攒起来,放在父亲面前:我给你这些钱,能不能陪我一天?
父亲愣住了,继而暴怒,摔门而去。
我问很多一直都纠缠于原生家庭恩怨的人一句话:“父母怎么做,你就可以放下仇恨?”
她们的回答几乎无一例外是这句话:
1.承认:对不起孩子,我确实伤害了你。
2.在乎:对你的伤害,我很心痛,要是能穿越回过去,我绝对不会那么做。
3.投入:我可以做什么,可以弥补你?
其实孩子要的很简单,就是被你看到,被你在乎,被你所爱。
但是很多人,她们的痛苦不被承认,
我没有对不起你!我那是为你好!你太小题大做了!
她们的痛苦不被父母理解和共情,而且父母还会说:我为你付出这么多,你居然这样指责父母,你这个不孝子!
她们的痛苦不被补偿,反而父母对她们索要无度……
这些父母为什么做不到?——因为她们也是缺爱的人。
爱不是像牙膏一样挤出来的,是像喷泉一样喷涌出来的。它不是强迫而来的,而是一种自然的主动的给予。
杭州孩子失踪事件其实证明了一件事——
父母这个词汇,是属于心灵富有的人。
它和贵贱无关,和道德无关,只和一个人有没有被充分的爱过有关。
那些曾经缺爱的人,最大的难度,就是如何在长大以后重新让自己充满爱。
只要你被看见,被在乎,被爱过,这样的体验反复发生,你的人生就会逆转,就可以主动地去爱,坦然地接受爱。
这个“加油站”不好找,但其实也不难,心之助平台,也许就是你的选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