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药圣”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 李时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
李时珍(1518—1593)明代著名医药学家,尝遍百草被后世尊为“药圣”。李时珍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极广,李时珍继承家学,着重研究药性、药理。他重视临床实践,主张革新。在群众的协助下,经常上山采药,深入民间,向农民、渔民、樵夫、药农、铃医虚心请教,有着不耻下问的精神。
其祖父是草药医生,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,曾任太医院例目。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,生活艰苦,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。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,中秀才而归,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,自幼热爱医学,并不热衷于科举,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,均不第,故决心弃儒学医,钻研医学。23岁随其父学医,医名日盛。李时珍受家庭影响,从小就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先后三次参加乡试未中,李时珍决定放弃八股科举,专心研究医药学。李时珍二十五岁时,开始正式行医。他天资聪颖且刻苦勤奋,除了研读医学名著外,还用心钻研古代的药物学著作。李时珍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深得人们的称赞,还被镇守武昌的明朝宗室楚王邀请到府中掌管“良医所”。
后来,经楚王推荐,李时珍进入京师太医院。多年的行医经验和丰富的药学知识积累,使李时珍深刻地认识到旧的本草经典已经不够用了,重修本草典籍的工作已成当务之急。于是,在太医院只待了一年的李时珍,就辞职回乡,开始专心致志地编写医学巨典《本草纲目》。《本草纲目》的编写,从1552年开始,到1578年完成,前后历时二十七年。
《本草纲目》全书共五十二卷,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,还附有一千多幅插图,以及一万多个药方。它改进了中国传统的本草学,系统地总结整理医药学发展的新成就,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本草学著作。李时珍把收录的药物分成十六部六十类,他把草部的药材按照生长环境分为山草类、水草类、湿草类、石草类等,还按照植物的形态特点和所含的化学成分来进行分类。
他创造的药物分类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,比西方植物分类学早了近一百年。《本草纲目》在化学和矿物学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,它收录了矿物药材一百多种。李时珍还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黑辰砂中含汞较多,有很高的经济价值。李时珍对收录的每种药物都从释名、集解、修治、气味、主治、发明、正误、附方等方面加以解说。
他还把大部分药物配上精细准确的插图,这对人们识别药物,有一定的帮助。《本草纲目》收录的药方中,有八千多个药方都是李时珍亲自收集的。这些药方既有古代医学典籍中收录的“经方”,又有金元以后的医药著作中记载的“时方既有临床效果极佳的“验方”,又有民间广泛流传的“单方”。
至今仍有一些中成药,是根据这些药方制造的。1578年,《本草纲目》编写完成,1590年着手刻印,1593年,就在《本草纲目》快要刻成之时,李时珍与世长辞。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,《本草纲目》是他留给后人的最珍贵的遗产,它对后世本草学和方剂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《本草纲目》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。
李时珍,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(1518年7月3日)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,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。
李时珍的故事
1、一天,李时珍的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,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,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。王广和上前一看,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,于是赶忙拦住人群,说:“快停下来,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!”众人听了,面面相觑,彼此都不敢相信。人已死矣,再开棺惊动故人,不是太不吉利了吗?可万一……王广和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,于是便反复劝说,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。王广和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,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,不一会儿,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,竟然醒了,于是,人群欢动。不久之后,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,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。于是人们都传言王广和一根银针,救活了两条人命,有起死回生的妙法。这就是王广和一针救两命的故事。
2.还有传言李时珍“活人断其死”的故事。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,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。一天,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,听说了之后,也想去看看热闹。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,问道:“先生,你看我有什么病吗?”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,赶忙给他诊脉,过后,十分惋惜地说道:“小兄弟,可惜呀,年纪轻轻,活不了三个时辰了,请赶快回家去吧,免得家里人到处找。”众人都不信,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,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,方才气咻咻地走了。果不其然,不到三个时辰,这个人便死掉了。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,纵身一跳,肠子断了,内脏受损。由此,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。